四棵树河水静静地流
四棵树河水静静地流
贾荣才
天下河流千万条,而四棵树河只是一条除了当地人再几乎无人知晓的小河,但对于她流经的新疆乌苏市这方热土来说,则是一条承载风霜岁月的历史河,孕育苍生万物的生命河,创造文明祥和的幸福河。
四棵树河从天山中段的雪峰冰川出发,沿途收纳无数条涓涓小溪,最后汇成浪花欢腾的河流,流下险峻的山涧,流出雄浑的峡谷,流过浩瀚的戈壁,流向肥沃的平原,由南向北再向西,绵延200余公里,平均年径流量3.1亿立方米,清冽的河水无私地滋养着乌苏这片灵秀的大地,孕育着灵秀大地上灿烂的文明。
四棵树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她在乌苏这片同样古老的大地上已静静地奔流了几千万年,它默默地见证着沿途自然地貌的沉降变迁,也见证着河两岸人类活动的沧桑历史。
2001年,中央电视台就曾报道过,在新疆乌苏市发现了古人类活动印迹的古岩画,这些古岩画就在四棵树河上游的河谷两岸。野草掩映着的一幅幅古岩画,都是用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而成的轮廓图,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却模糊抽象,凭你想象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那犄角弯弯的盘羊,卷尾吠日的牧羊犬,奋蹄飞奔的梅花鹿,都好像要跳下石头,吃草撒欢;还有的已被岁月的青苔所覆盖,其下面也许是更加美妙绝伦的画作!
据专家初步考证,四棵树河流域的古岩画作成于春秋战国年代,据今约2600年左右,在岩画以北约8公里的四棵树河西岸冲积平原上,有深埋着乌孙民族先民遗骨与灵魂的古墓群,2002年6月,因奎-赛高速公路经过四棵树镇附近的一座乌孙古墓,新疆考古所对此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出土的文物有青铜茶壶、陶罐等,其年代大约也在2600年左右,因此可以断定,这岩画就是当时游牧于天山北坡草原的乌孙人的作品。兴许古墓群中,就安息着这岩画的作者。
带着2600年悠远而漫长的时空理念,凝目这古代人类留在四棵树河岸上的文化遗迹,想象当时乌孙人一定是忍受着干渴饥饿,赶着同样干渴瘦弱的羊群,从遥远的天边而来,突然发现了这奔腾不息的河流,在喝饱了这甘甜清凉的河水之后,决定不再走了,就游牧于河两岸的高山草场。羊群繁衍,民族也繁衍,这里逐渐成为中国西汉以来历朝历代的繁华之地和北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中原大地的商客给他们带来青铜器、陶器等生活用品,他们快乐地生活着,在放牧牛羊的闲暇时间,他们用青铜錾子在一群好像从地里长出来的巨石上,照着羊、狗的样子,作起了石刻画,他们一边刻画,一边从心底里发出默默的呼唤,呼唤远处的白云带来丰沛的雨水,浇灌山花烂漫的草场,企盼牛羊成群,膘肥体壮,撒满整个草原……
四棵树河,她不仅见证了当年乌孙牧羊人在山坡的花岗岩石头上叮铛作画的情景,也见证了比乌孙人更早的古人类的引吭呼唤。据《乌苏县志》记载,1995年8月,在乌苏境内发掘了三座石匡古墓,年代在新石器时期,那就是说,在乌苏四棵树河两岸的土地上,人类活动史至少已有数万年之久,这岩画只是古人类呼唤文明的较年轻的印迹而已。
那么,古人类是在呼唤什么样的文明呢?我想,起码是在呼唤能保证他们基本生存条件的物质文明吧!然而呼唤归呼唤,西来漠风卷黄沙,山形依旧枕激流!四棵树河见证着数万年以来,古人类基本上都是在以同一种生活方式,在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中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由黄河和长江孕育的中华文明史,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岁月,而由四棵树河孕育的乌苏大地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也就是七十多年的时间吧。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才开始大规模共同开发建设这片热土。静静的四棵树河看到勤劳智慧的乌苏人民在它的上游开山劈石,修筑道路,不但建起了三座水电站,还建起了气势雄伟的“七·一”大渠龙口,让桀骜奔腾的河水驯服地顺渠而下,浇灌着中下游十几个乡镇的几十万亩良田。今天的乌苏人已不是在四棵树河岸的岩石上刻画,而是在她的上游峡谷中修建水库,在她的上空架桥修路,在她的旁边设乡建镇。一座由古老而焕发了青春的现代化啤酒之都--乌苏市,也崛起在河岸以东四十公里的地方。
为了感谢这条世代造福人类的河流,乌苏人民在她上游河谷大渠龙首的东侧,建造了一座追忆历史、展望未来的纪念碑,上面写着:乌苏市四棵树河--幸福河!
四棵树河也许明白,这座纪念碑是现代人类对文明的一种呼唤,它不仅呼唤稻花飘香、高楼林立的物质文明,呼唤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更呼唤山清水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四棵树河也许更明白,她已在寂廖沉默中奔流了几千万年,但只有在人类文明的陪伴下,她才有了一路欢歌,有了澎湃激情,有了悠远希望。
四棵树河也许还明白,今天生活在她两岸的乌苏各族人民,将与疆内外全体华夏儿女一道,在新时代的朝霞里,踏上新的征程,创造新的业绩。
四棵树河水静静地流着,她义无反顾,奔腾向前,已流过乌苏苍凉的远古,正流经乌苏繁荣的现在,也必将流向乌苏辉煌灿烂、极具生态美的未来……
该散文作品荣获中国第二届“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
《四棵树河水静静地流》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乌苏市四棵树河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兼具历史纵深感与人文温度。贾荣才通过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串联起河流的千年沧桑,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大家意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本文作者贾荣才是乌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现为新疆作协会员,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刊发于国内各级报刊和网站,其中2004年创作的散文诗《记者的情怀》荣获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电视报等十三家国家级媒体主办的“庆祝第五个中国记者节有奖征文大赛”散文类二等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