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公告通知>详细内容

关于发布2024年乌苏市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指导意见

来源:乌苏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2-07 16:49:05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提升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科技支撑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规范农作物种子市场,切实解决新形势下农作物品种多乱杂影响作物品质和种植技术不规范的问题,根据各种业企业申报和乌苏市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推荐情况,以及近三年来推广品种性状表现、试验示范和推广种植面积及配套技术完善情况,按照塔城地区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方案指导意见,现推荐2024年乌苏市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全市广大种植户提供农作物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选择依据,请各乡镇村队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一、农作物品种选择和主推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选择农作物品种必须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从自治区以外区域引进的品种要在自治区农作物品种管理部门进行引种备案。

  (二)在乌苏市辖区内所有农作物种子品种生产经营活动,除了棉花、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外,非主要农作物蔬菜、加工番茄、向日葵、打瓜、其他特色农作物品种,以及上一年生产经营的陈旧种子品种(发芽率、发芽势达标),都必须在乌苏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备案,备案期限12个月。

  (三)农作物品种品质优良,充分满足乌苏市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符合乌苏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方向,推荐品种均为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

  (四)坚决抵制非法转基因农作物品种在乌苏市制种和大田生产,形成全民监督、共同打击非法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生产经营行为的良好氛围。

  (五)在乌苏市辖区生产经营的农作物品种必须经过产地检疫合格。

  (六)主要农作物推荐品种要保证种源充足,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七)种子包装必须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和《农作物种子标签二维码编码规则》的规定。

  (八)全市各类高产创建、单产提升、科技示范基地等试验示范区要全面推广应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九)主推技术要随着农业科技发展进步不断更新完善,在推广应用中结合当地实际灵活使用。

  二、乌苏市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推荐

  (一)冬小麦推荐品种目录

  推荐适合乌苏市2024年种植的优质冬小麦主导品种4个:新冬22号、新冬48号、新冬53号、金石农1号。推介冬小麦品种简介如下。

  1、新冬22号(原代号:奎冬5号)

  审(鉴)定编号:新审麦1999年001号。

  品种名称:新冬22号。

  选育单位: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农科所。

  品种来源:以诺斯塔×花春84-1的F1为母本,79-4×洛夫林13号的F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硬质白粒冬小麦品种。适宜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种植,生育期约267天,比新冬16号(奎冬3号)早熟10—12天,与唐山6898相近。芽鞘和叶片绿色。幼苗半匍匐,苗期分蘖力和生长势强。成穗率高。株高约90厘米,株型紧凑,叶片挺直,茎第一,二节近实心,茎壁厚,茎秆坚硬。纺锤形穗,穗长约8厘米,长芒白壳,护颖白色,卵形,无茸毛,颖嘴锐形,方肩。穗粒数28—32粒。籽粒椭圆形,白色,半角质,腹沟浅,粒大,饱满,千粒重50—52克。

  产量表现:1992—1994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481.4公斤,比新冬16号增产19.7%。大面积推广种植中一般亩产400—500公斤,最高亩产621.4公斤。

  品质分析:容重810克/升。经自治区农科院品质检测,籽粒蛋白质含量14.3%,湿面筋含量27.6%,总出粉率75.2%,面团形成时间3.4分钟,稳定时间9.5分钟,最大拉伸阻力290E.U.,延伸性175毫米,拉伸面积72.2平方厘米。整个品质属中强筋类型。

  抗性:抗寒性中等。耐肥水。抗锈病和白粉病。

  适宜地区:适宜在北疆沿天山一带、塔额盆地、伊犁地区以及南疆部分地区种植。

  2、新冬48号

  新冬48号是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1999年以新冬22号/M844的F1为母本、抗病材料石冬8号为父本,采用三系杂交方法自主选育的高产、抗倒伏冬小麦新品种,于2015年11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新审麦20150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冬性,生育期266天,比新冬22号晚熟3天,幼苗匍匐,苗期越冬性好,分蘖力强,叶色深绿,无蜡粉,拔节期叶片下披,株行适中,抽穗后灌浆速度快,叶片功能期长,落黄好,穗层整齐,株高76.46cm,茎秆坚硬。穗型纺锤形,白壳长芒无蜡粉,颖壳无毛,小穗排列较稀疏,穗长11.04cm,谷穗粒数42.49个,谷穗粒重2.28g。谷粒椭圆形、白色、角质,饱满度好,无黑胚,落粒性中偏紧,千粒重50.63g。高抗白粉病,中抗叶锈病,中感条锈病,抗倒伏性较强。稳产性和丰产性好,适应性强。

  品质分析:容重80.67g/L,粗蛋白质12.52%,湿面筋28.2%,降落数值434s,面粉出粉率64.4%,面团最大拉伸阻力359E.U.,面团成形时间4.5min,最大拉伸曲线面积91.2cm2,面团延伸度175mm,属中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12—2014年自治区冬小麦(北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kg,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8.9%。

  适宜区域:新疆北疆早熟冬麦区种植。

  3、新冬53号

  育种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9晚Y7075是由自育品系01/2113和新冬18号杂交,经系统选育后,于2008年稳定而成。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290天左右。籽粒白色,卵圆形,角质。千粒重41.73g,容重814.68g/L左右。株高85.44cm,株型紧凑,旗叶上挺。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穗长7.91cm,小穗总数19.08个,结实小穗数17.49个,主穗粒数42.16个,主穗粒重1.89g。冬前幼苗匍匐,叶色浓绿。高抗白粉病、中抗叶锈病,未见其他病害。该品系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高抗小麦白粉病、中抗叶锈病,未见其他病害。

  品质分析:容重814.68g/L。蛋白质含量13.56%,湿面筋含量27.8%,精粉出粉率65.2%,面团形成时间3.0min,稳定时间13.2min;面团最大拉伸阻力440E.U,面团延伸度175mm,属中筋类拉面型冬小麦。

  产量表现:在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465.08g,较对照新冬18号增产2.66%,居参试材料第3位,两年10点次试验中8点次较对照增产;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445.99kg,比对照增产18.40%,列第2位,与对照产量比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稳产性和丰产性好。

  适宜区域:新疆北疆中晚熟冬麦区。

  4、金石农1号

  品种来源:农大二瓦3号×新冬18号。是石河子大学麦类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一种优质高产强筋冬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幼苗呈半匍匐状态,苗期生长旺盛,植株紧凑,分蘖力强,株高约82cm,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穗型为纺锤形,长芒,白壳和白粒,籽粒坚硬而饱满。穗长约9.4cm,每穗含有大约45粒谷粒,千粒重约48g。全生育期272天。

  抗性:中抗叶锈病、白粉病。

  品质分析:籽粒蛋白质含量15.53%,湿面筋含量为33.4%,沉降值396s,面粉吸水量60.3%,面团形成时间7.5min,稳定时间为10.3min,弱化度为45F.U,最大拉伸阻力645EU,延伸性148mm,拉伸能量126cm2,Rn/E值4.4。属于强筋小麦品种。

  产量表现:2018年自治区冬小麦(北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12kg,较对照新冬33号增产8.96%,较新冬18号增产3.02%。

  适宜区域:新疆北疆冬麦区。

  (二)春小麦推荐品种目录

  推荐适合乌苏市2024年种植的优质春小麦主导品种3个:新春41号、新春51号、粮春1354。推荐春小麦品种简介如下。

  1、新春41号

  品种来源:该品系的亲本材料系外引而来,母本为H101,父本为抗旱性材料C8501。

  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99d,株高75—78cm,幼苗直立,芽鞘绿色,株型紧凑,叶挺,叶舌绿色,叶耳白色,生长势较好;成穗率48.01%,穗长8.17cm,结实小穗数17.28个,穗粒数40.52粒,单株粒重为2.10g;籽粒白色、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0.9%,千粒重42.93g,该品系免疫-高抗锈病,免疫白粉病,抗倒伏能力好。

  品质分析:容重771g/L,粗蛋白含量15.5%,湿面筋29.4g/100g,出粉率63%,降落数值376s。

  适宜区域:新疆北疆春麦区。

  2、新春51号

  品种来源:安农90202/新春11号//永3119,新春51号是新疆塔城地区丰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04天,与对照新春6号生育期相同,比新春37号早熟1天。

  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株高85—90cm,穗白色,长芒,穗长11.04cm,结实小穗数17.81个,穗粒数52.30粒,千粒重43.58g,容重795g/L;籽粒白色,角质、饱满度饱满,落粒性中。高抗锈病,中抗白粉病。

  品质分析:面粉粗蛋白含量13.91%,湿面筋含量30.2%,面团稳定时间6min。

  适宜区域:新疆北疆春麦区。

  3、粮春1354

  品种来源:p03J/47×93-43,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九圣禾种业有限公司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系生育期101天,与对照新春37号生育期相同。成穗率61.37%,株高85.69cm,穗长10.60cm,结实小穗数17.10个,穗粒数47.08粒,千粒重43.22g,主穗粒重2.05g,容重796g/L,籽粒白色、角质、饱满度较饱满,落粒性中。

  抗性:中抗条锈病,高抗叶锈病、白粉病,黑胚率0.68%,抗倒伏能力好,稳产性好,适宜范围广。

  适宜区域:新疆南北疆春麦区。

  (三)玉米推荐品种目录

  推荐适合乌苏市2024年种植的优质玉米品种4个:新引M-751、先玉1619、九圣禾2468、登海605,示范品种:和育187、华西948。推介玉米品种简介如下。

  1、新引M751

  (1)审定编号:新审玉2011年30号

  (2)品种名称:新引M751

  (3)选(引)育单位(人):孟山都科技有限公司

  (4)品种来源:亲本组合为:MB1077xMD6642,2006年引入国内。

  (5)特性特征:该品种种子籽粒顶端黄色,籽粒中等大小,半马齿形(某种情况下表面局部有淡紫色条纹或斑点)。株型紧凑,植株叶色绿,全株叶片数21片左右,幼苗第一叶鞘浅紫色,呈圆到匙形。雄穗一级侧枝数一般平均约8—10个。在新疆中晚熟玉米种植区从播种到成熟129—130天,较郑单958早熟1天左右。新疆地区平均株高302—311厘米,穗位高124—135厘米。高抗根倒伏和茎倒伏。空杆率1%-1.5%。抗丝黑穗和瘤黑粉。果穗大小均匀,筒形,穗长18—19厘米,穗粗5厘米左右;穗行数16左右,行粒数40左右;单穗重204—208克,千粒重328—347克。籽粒黄色,马齿型,排列紧密,红轴,秃尖小,封顶好,品质优良。根据农业农村部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乌鲁木齐)的检验结果报告,M751籽粒水分9.3%,粗蛋白质(千基)6.89%,粗淀粉(千基)77.76%,粗脂肪(千基)36.2%,容重745克每升。

  (6)产量表现:2009-2010两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产量为954.54公斤/亩。

  (7)适宜种植区域:北疆中晚熟玉米区种植。

  2、先玉1619

  (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80064

  (2)品种名称:先玉1619

  (3)选(引)育单位(人):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4)品种来源:使用自选系PHHJC为母本,PH2F2Y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

  (5)特性特征:从出苗至成熟大约需要132天的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先玉335要早熟一天。植株株型平展,株高约为314cm,穗位高约117cm;幼苗叶鞘为紫色,叶片为绿色,叶缘为白色,花药为紫色,颖壳为绿色;长成之后,一共20片叶,果穗呈筒形,穗长约为19.1cm,穗行数16-18行,穗粗约5.1cm,穗轴为红色,籽粒为黄色、半马齿形,百粒重35.2g左右。分析结果如下,籽粒容重758g/L,粗蛋白含量8.28%,粗脂肪含量3.43%,粗淀粉含量76.84%,赖氨酸含量0.26%。接种鉴定结果如下,感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灰斑病,茎腐病,以及穗腐病。

  (6)产量表现:2016—2017年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量为875.2kg,相较于对照组先玉335增产7.2%;2017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量为835.4kg,相较于对照组先玉335增产8.5%。

  (7)适宜种植区域:北疆中晚熟玉米区种植。

  3、九圣禾2468

  (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86123

  (2)品种名称:九圣禾2468

  (3)选(引)育单位(人):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4)品种来源:运系Z24×JH49

  (5)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131.6天,比对照郑单958晚熟0.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88厘米,穗位高113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型,穗长17.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粗4.8厘米,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32.7克。接种鉴定,高感大斑病,高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中抗穗腐病,高抗矮花叶病,高抗粗缩病。籽粒容重778克/升,粗蛋白含量8.86%,粗脂肪含量3.50%,粗淀粉含量74.01%,赖氨酸含量0.28%。

  (6)产量表现:2015~2016年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957.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68%。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73.7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54%。

  (7)适宜种植区域:新疆昌吉州阜康市以西至博乐市以东地区、北疆沿天山地区、伊犁州直西部平原地区春播种植。

  4、登海605

  (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0009

  (2)品种名称:登海605

  (3)选(引)育单位(人):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4)品种来源:2005年以自交系DH351×DH382杂交选育而成。

  (5)特性特征: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株型紧凑,成株19—20片叶,株高266cm,穗位高106cm,雄穗分枝7—10个,颖壳浅紫色,花药黄绿色,雌穗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形,穗长19.1cm,穗行数16行,行粒数36.1粒,单穗粒重216.5g,百粒重36.4g,出籽率87.5%,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2014年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75g/L,粗蛋白质9.18%,粗脂肪4.96%,粗淀粉74.92%,赖氨酸0.28%。生育期128天左右,与对照先玉335同期,属中晚熟杂交品种。2014年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抗性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茎腐病,感丝黑穗病,高感矮花叶病。该品种苗势旺,株型清秀,根系发达,茎秆坚韧,高产稳产,适应性好,但高感矮花叶病,感丝黑穗病。

  (6)产量表现:登海605产量表现,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26.9kg,较对照先玉335增产6.7%;201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084.8kg,较对照先玉335增产7.6%;两年平均亩产1105.9kg,平均增产7.2%。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76.5kg,较对照先玉335增产3.9%。

  (7)适宜种植区域:北疆中晚熟玉米区种植。

  5、和育187

  (1)审定编号:国审玉20170014号

  (2)品种名称:和育187

  (3)选(引)育单位(人):北京大德长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品种来源:V76-1×WC009杂交选育而成。

  (5)特性特征:该品种出苗至成熟122—124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2厘米,穗位高102.9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9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形,百粒重40.6克。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灰斑病。籽粒容重759克/升,粗蛋白含量8.16%,粗脂肪含量4.43%,粗淀粉含量74.66%,赖氨酸含量0.26%。

  (6)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908.7千克,比对照增产10.8%;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57.0千克,比对照增产11.7%。

  (7)适宜种植区域:北疆中熟玉米区种植。

  6、华西948

  (1)审定编号:蒙审玉2020010号

  (2)品种名称:华西948

  (3)选(引)育单位(人):新疆华西种业有限公司

  (4)品种来源:京045×京MT028

  (5)特性特征:西北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32.4天,比对照先玉335晚熟1.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302.3厘米,穗位高123.85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果穗筒型,穗长19.4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粗5.2厘米,穗轴红,籽粒黄色、马齿,百粒重36.7克。接种鉴定,高感大斑病,感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感穗腐病。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79克/升,粗蛋白含量9.08%,粗脂肪含量3.3%,粗淀粉含量76.51%,赖氨酸含量0.27%。  5月上旬前适期播种。亩留苗5500~6000株左右为宜。科学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磷钾与微肥配合、基肥与追肥配合。注意防治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穗腐病。

  (6)产量表现:2016~2017年参加西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044.25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5.47%。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03.50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3.80%。

  (7)适宜种植区域:北疆中晚熟玉米区种植。

  (三)棉花推荐品种目录

  推荐适合乌苏市2024年种植的优质棉花主导品种4个:新陆早78号、新陆早79号、H33-1-4、宏棉21号,示范品种2个:NH12026、J8031。推荐棉花品种简介如下。

  1、新陆早78号

  审定编号:新审棉2017年42号。

  品种名称:新陆早78号(区试代号J206-1)。

  选育单位:新疆金丰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自育1216×新陆早16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1天左右,植株塔形,Ⅱ式果枝较紧凑。叶片小,叶色淡绿,上举,通风透光较好。钤卵圆,无尖,单铃重5.5—7克,衣分43.3%。茎秆青色,茎秆及叶片被有较多茸毛,对棉蚜、红蜘蛛有生理趋避作用。果枝始节5.5节,果枝台数7—8台。绒长31.8mm,比强度30.5cn/tex,马克隆值4.3纤维整齐度85.0%。苗期长势稳健,中后期长势较强,耐旱喜肥,吐絜畅而且集中,霜前花率95.0%,机采不卡壳,采净率高,抗枯萎耐黄萎。

  抗病性鉴定:经石河子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枯

  萎病病情指数10.1,耐枯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24.5,耐黄萎病。

  品质性状:经农业农村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

  检测,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mm,比强度31.7cN/tex,马克隆值4.4,整齐度指数84.8%。

  产量表现:2014—2015年自治区早熟棉区域试验,两年

  平均亩产皮棉145.5千克,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14.2%。

  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皮棉130.0千克,对照新陆

  早36号增产14.5%。

  适宜种植区域:北疆早熟棉区种植。

  2、新陆早79号

  审定编号:新审棉2017年43号

  品种名称:新陆早79号

  选育单位: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20-46×新B-29)×(8-56×系9)

  特征特性:本品种为常规陆地棉,变异度在允许范围内,丰产性稳定,抗病性中等,对极端高低温抗逆性适中。适宜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种植。生育期118天,株型塔形、较紧凑,Ⅱ式果枝,茎秆坚韧。株高75  cm左右,第一果枝节位5.7节。叶片中等大小、真叶掌状五裂,中等大小、深绿色、叶裂深,皱褶明显。棉铃长卵圆形、中等偏大,多为5室,铃面较光滑,有腺体,单铃重5.7g。衣分41.3%,籽指10g,霜前花率98%以上。全生育期生长势强,根系发达,叶量少,田间通透结铃性强,吐絮集中,含絮好。

  抗病性鉴定:经石河子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高抗枯萎病,轻感黄萎。

  品质性状:经农业农村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检测,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5mm,比强度31.4cNltex马克隆值4.15,整齐度指数84.7%。

  适宜种植区域:新疆北疆早熟棉区域种植。

  3、H33-1-4

  审定编号:20190017

  品种名称:H33-1-4

  品种来源:33×CH1

  选育单位:新疆合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非转基因早熟常规品种。春播生育期125天。出苗好,长势强,整齐度较好,早熟,不早衰,含絮好,吐絮畅。植株较紧凑,株高80.2厘米,Ⅰ-Ⅱ式果枝,茸毛较多,叶片较大,叶色浅,第一果枝节位5.7节,单株结铃6.5个,铃卵圆形,铃尖突出,单铃重6.1克,衣分41.6%,子指11.2克,霜前花率94.9%。高抗枯萎病(病指4.2),耐黄萎病(病指33.38)。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3毫米,断裂比强度32.4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1%,反射率81.3%,黄色深度7.2,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63,纤维品质Ⅱ型。

  产量表现:2016~2017年参加西北内陆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63.3千克、151.0千克和143.4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10.1%、10.9%和9.1%。2018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371.1千克、158.4千克和158.1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9.4%、11.7%和11.8%。

  适宜区域:适宜在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种植。

  4、宏棉21号

  审定编号:甘审棉2016002

  品种名称:宏棉21号

  选育单位:新疆石河子市庄稼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3天左右,茎秆粗壮,不倒伏,植株清秀,叶量少,果枝夹角小,通风透光,油条少,耐旱性强,Ⅱ式果枝偏散,叶片呈深绿色,叶裂较深,叶背及叶柄、茎秆绒毛较多,对蚜虫、红蜘蛛有生理性驱避,现蕾早,花蕾大,花蕾量大,棉铃为圆形、铃大,铃壳薄,中部铃5.3g,五瓣花率高达90%以上,衣分43.6%左右;纤维品质经农业农村部棉花检测中心测试:上半部平均长度30.4mm,断裂比强31.1cN/tex,马值4.3。含絮好,易管理,易机采,耐瘠薄,抗逆性好,抗枯耐黄。

  适宜区域:适宜在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种植。

  5、J803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90023

  品种名称:J8031

  品种来源:中287×(新陆中36号×新陆中14号)

  选育单位:新疆金丰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3—125天,茎秆粗壮,不倒伏,植株清秀,叶量少,果枝夹角小,通风透光,油条少,Ⅱ式果枝,叶片深绿色,叶裂较深,叶背及叶柄、茎秆绒毛较多,对蚜虫、红蜘蛛有生理性驱避,现蕾早,花蕾量大,棉铃为圆形、铃大,铃壳薄,单铃重6.0g,五瓣花率高达90%以上,衣分43.5%左右;纤维品质经农业农村部棉花检测中心测试:上半部平均长度30.0mm,断裂比强31.1cN/tex,马值4.4。含絮好,易管理,易机采,耐瘠薄,抗逆性好,抗枯耐黄。

  适宜区域:适宜在西北内陆早中熟棉区种植。

  6、NH12026

  审定编号:新审棉2018年47号

  品种名称:NH12026

  品种来源:新陆早16号×自育品系8168

  选育单位:新疆合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特征特性:生育期124天,植株性状:塔形株型紧凑,茎叶有重量的绒毛,叶层分布合理,通透性好,茎秆粗壮,抗倒伏,宜机采苗期,生长健壮,长势强,中后期生长稳健。果枝类型:二式果枝,第一果枝节位5-6节,果枝台数在8-10台。叶形:子叶为肾形、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背面有绒毛。铃形:铃卵圆形中等偏大,单铃重5.8克左右,吐絮肥畅集中,含絮率好,宜机采。衣分42.3%、绒长30.3、比较长度30.5、马克隆值在4.5、霜前花化率95%。

  适宜区域:适宜在新疆北疆早熟棉区种植。

  三、乌苏市主要农作物主推技术

  (一)乌苏市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范围

  该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案适用范围包括乌苏市所有种植冬小麦的乡镇,以中强筋冬小麦品种为主,兼顾中筋超高产品种。

  2、播前准备

  2.1选定地块。一是要选择集中连片、平整度高,灌水渠道和机耕道路配套,优先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高标准农田。二是要选择盐碱含量轻(全盐量≤6.0克/公斤)、没有明显盐碱斑,通透性与保水保肥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15克/公斤)、有效养分含量高的砂壤土或壤土地。三是要选择水源有保证、滴灌设施配套、整地播种机械齐备、物化投入有保证的农田。

  2.2灌好播前水。适墒播种地块:采用“干播湿出”播种的地块:不需要浇灌播前水,可采取播后及时滴水方式,助苗出土。

  2.3施肥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小麦播种质量、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和出苗后生长发育。

  2.3.1施足基肥。犁地前,均匀施足基肥。耕翻前施腐熟农家肥2.5-3方/亩或商品有机肥100-150公斤/亩、尿素(纯N含量46%)8-10公斤/亩、磷酸二铵(纯P2O5含量46%,纯N含量18%)20-25公斤/亩、硫酸钾(纯K2O含量50%)5-8公斤/亩。施其他肥料时,施肥量要按肥料纯量(纯N、纯P2O5、纯K2O)换算。施肥时,做到撒施均匀、不留死角。

  2.3.2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后,及时进行犁地,要求扣垡严实、不漏茬,犁地深度25-30厘米;犁地后适时进行旋耕耙磨,耙磨深度10-15厘米,建议先使用条耙细碎土壤,后使用平土框等平地装置对角平整土地,做到土壤平整、土粒松碎、无明暗坷垃,田间清洁,达到“齐、平、松、碎、净”五字标准,达到待播状态。精细整地必须保障麦田平整度高,播前镇压,紧实度一致,上虚下实,确保播种深度一致。

  2.3.3选种备种。选准优良品种:提倡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具有品质优良、耐寒耐旱、抗病抗倒、抗干热风、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高产潜力的优质高产品种。推荐品种可选用新冬22号、新冬48号、新冬53号、金石农1号。

  备足高质量种子: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良种标准,即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13%;适期播种按20-25公斤/亩播量备足种子。

  种子处理:使用商品化包衣种子,从源头预防病原传播。

  2.3.4滴灌带选型。选择正规厂家的滴灌带。滴灌带滴头流量、滴孔间距应根据土壤质地不同而有所区别。壤土及黏土地,选择滴头间距20厘米,滴头流量2.2-2.6升/小时的滴灌带;轻壤和砂壤土可选择滴孔间距20厘米,滴头流量2.8-3.2升/小时的滴灌带。

  3、适期播种

  3.1播种期。适播期为9月15日至10月10日。

  3.2播种量。适期播种小麦,根据品种分蘖能力和千粒重确定,播种量为20-25公斤/亩;迟播的麦田,按每迟播1天、增加0.5公斤/亩播种量进行调整。最高播量不得超过30公斤/亩。

  3.3播种。使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播种,可选用不同播幅(如:180厘米、360厘米、420厘米、480厘米等)、不同行距(如:15厘米等行距、15厘米宽窄行、13.8厘米等行距、13厘米等行距等)的悬挂式播种机。

  15厘米等行距播种:要求滴灌带铺设与播种同步一次完成,具体按照1带4行、间隔60厘米、埋深1.5-2厘米、顺播种行向铺设,滴头向下,迷宫花朝上,确保布管顺直、深浅一致、覆土均匀,滴灌带连接到支管,尾部打结埋入土中固定,防止滴灌带随风漂移。为确保滴灌带首尾压力一致,在滴灌带较长时,建议用卡子在合适位置卡死,禁止两个支管间串水。

  “缩行增密”播种:将播种行距由原先的15厘米调整为13厘米(或13.8厘米),要求滴灌带铺设与播种同步一次完成。滴灌带铺设按照一带四行,每52厘米铺设一条滴灌带(小麦行距13厘米);或每55.2厘米铺设一条滴灌带(小麦行距13.8厘米)。播种量较15厘米行距增加15%左右。

  播种质量:要求播种深度3-4厘米,播种深度合格率不小于75%,做到定量下种、落籽均匀、深浅一致、播行端直、接行准确、不重不漏、到边到头、覆土严密、镇压严实,确保一播全苗。

  采用“干播湿出”播种的地块需抢时滴出苗水。播种后立即进行主管、副管、三通和毛管等地面滴灌系统的连接工作,做好地头毛管折套埋压处理工作,及时完成地面管道安装和滴水试压,做到毛管无喷漏,连接处无渗漏,主副管无泄漏和压力指标稳定。保证在播后48小时内滴出苗水,滴水量20-30方/亩,含盐碱地块要同时加滴腐殖酸水溶肥或盐碱改良剂,3-5天后视墒情可补滴水一次,以保出全苗。

  4、播后至越冬管理

  小麦播后至越冬期管理,此期以苗全、苗匀、苗齐、苗壮,促根增蘖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为重心,抓好补种、滴越冬水、护青、防冻工作。

  查苗补种。在播后要及时查看苗情,如缺苗断垄应及时补种,补种用种子应进行24小时浸泡催芽,以利出苗迅速整齐、要注意补种相同品种种子。

  适时滴灌越冬水。日平均气温降到3-5℃时(11月中下旬出现“昼消夜冻”时)进行,适时滴灌越冬水,滴水量40-60方/亩、渗透深度30厘米左右,灌溉后要及时排净主、副管道中的余水,防止冬季冻坏管道。

  5、春季管理

  小麦春季管理主要是返青期至孕穗期管理,是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此期以促苗早发稳长、蹲苗壮蘖、促大蘖成穗、增加亩穗数为中心,抓好滴水滴肥、化控、化除工作。

  5.1基本要求

  5.1.1滴水滴肥应把握的原则:滴施水溶性化肥,增加滴水滴肥频次以有效调控麦苗健壮生长,预防起身拔节期旺长和灌浆期倒伏以及后期脱肥早衰。未施基肥(化肥)地块适当增加水溶性化肥比例。

  5.1.2滴水次数与滴肥总量指标:一般滴水5次,其中包括返青1次,起身至拔节2次,孕穗2次;滴肥44-55公斤/亩,其中尿素29-33公斤/亩、滴灌一铵或二铵11-16公斤/亩、硫酸钾4-6公斤/亩。

  5.2滴水滴肥

  5.2.1返青期滴水滴肥。滴返青水35方/亩;结合滴水滴施尿素5—8公斤/亩。

  5.2.2起身至拔节期滴水滴肥。滴水2次;滴水量每次30-40方/亩;结合每次滴水,滴施尿素8-10公斤/亩、滴灌磷酸二铵或磷酸一铵6-8公斤/亩、硫酸钾3-5公斤/亩。

  5.2.3孕穗期滴水滴肥。滴水2次,每次滴水量30-40方/亩;结合第一次滴水滴施尿素10公斤/亩、滴灌磷酸二铵或磷酸一铵3-5公斤/亩、硫酸钾2-3公斤/亩;结合第二次滴水滴施尿素5公斤/亩、滴灌磷酸二铵或磷酸一铵2-3公斤/亩、硫酸钾2-3公斤/亩。

  5.3适时化控化除

  5.3.1化控。

  5.3.1.1化控时间:应选在起身-拔节始期(4月上中旬),选无风晴朗天气喷施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5.3.1.2化控药剂及用量:建议用50%矮壮素乳油250-300克/亩或用5%的调环酸钙10克+25%的甲哌鎓10克或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60毫升/亩或用抗倒酯悬浮剂20-30毫升/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喷施1-2次,每次间隔7-10天,防止后期倒伏。

  注意:三唑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气温过低时不建议使用,正常情况下不建议加量使用。

  5.3.1.3化控作业方式:可采用人工或无人机飞防作业,做到药量准确、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无人机化控作业,要掌握好配药浓度,设置合理的飞行高度、速度与作业幅宽,以达到精准用药、提高化控效果的目的。

  5.4化除。

  5.4.1化除时间:化除时间应选在小麦起身至拔节前进行,一般在4月上中旬。

  5.4.2化除药剂及用量:防除禾本科杂草建议用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或  5%唑啉·炔草酯乳油60-80毫升/亩,或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60-80毫升/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除阔叶杂草,建议用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7克/亩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6毫升/亩,兑水30公斤喷雾;防除禾本科与阔叶杂草,建议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9.4-12.5克/亩+4%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5毫升/亩或20%双氟.氟氯水分散粒剂5-7克/亩或7%双氟.炔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50-80克/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

  5.4.3化除作业方式:大型拖拉机开展化除作业。

  注意:除草剂最好不要用无人机喷施,容易产生药害。

  6、后期管理

  进入生长后期即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期应以防早衰、防受旱、防倒伏、增加粒重为中心,重点抓好滴水滴肥。

  6.1基本要求

  6.1.1滴水滴肥应把握的原则。滴施水溶性化肥,增加滴水滴肥频次以有效预防灌浆期倒伏以及后期脱肥早衰。

  6.1.2滴水次数与滴肥总量指标。一般抽穗期至灌浆期滴水4-5次,其中包括抽穗-扬花期1次,灌浆期3-4次;滴肥总量  9-14公斤/亩,其中滴灌磷酸二铵或磷酸一铵3-5公斤/亩、硫酸钾1-2公斤/亩、硫酸锌3公斤/亩、磷酸二氢钾2-4公斤/亩。

  6.2滴水滴肥

  6.2.1抽穗一扬花期滴水滴肥。滴水1次,滴水35-45方/亩,随水滴施农用硫酸锌3公斤/亩,促进结实。

  6.2.2灌浆期滴水施肥。滴水3-4次,第1次滴水25-35方/亩,随水滴施磷酸二铵或磷酸一铵3-5公斤/亩、硫酸钾1-2公斤/亩;以后每次滴水间隔10天左右,第2次滴水25-30方/亩,随水滴施磷酸二氢钾1-2公斤/亩;第3次滴水20-30方/亩,随水滴施磷酸二氢钾1-2公斤/亩;视墒情、天气情况滴第4次水,亩滴水20-30方/亩,以增加麦田湿度、降低土壤温度,预防干热风灾害。

  6.2.3叶面施肥。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各喷施一次叶面肥,每次喷施氨基酸水溶肥30-50毫升/亩或多元素微肥80-100克+磷酸二氢钾50-100克/亩。

  7、防治病虫害

  冬小麦病虫害种类主要包括: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雪腐雪霉病、根腐病、黑穗病及麦蚜等,种子包衣剂应选用兼防雪腐雪霉病、根腐病、黑穗病等病害的种子包衣剂,以确保冬小麦顺利越冬,并形成壮苗。在小麦生长期应及时关注农业技术部门发布的病虫害测报信息,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动态进行科学防控。防治病虫害可结合“一喷三防”进行。

  7.1冬小麦雪腐雪霉病防治。在用好种衣剂的同时,在积雪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的区域,春季提前采取机械或人工破雪,撒施农家肥、炉渣、草木灰、沙土等加速积雪融化,做好麦田融雪期间田间排水措施,降低田间湿度。

  7.2锈病、白粉病防治。坚持“发现一点、控治一片”的防治策略,防止扩散蔓延。在发病初期,可选用25%丙环唑20毫升/亩或11.7%丙环·嘧菌酯30  毫升/亩或 19%啶氧菌酯·丙环唑70-80毫升/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治。视发病情况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天,轮换交替使用药剂。

  7.3赤霉病防治。坚持“见花打药、适期防治”,若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或抽穗不整齐生育期不一致,在第一次喷药5-7天后再喷一次,以加强药剂防治效果。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亩或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5毫升/亩或20%氟唑菌酰羟胺40-50毫升/亩或  48%氰烯·戊唑醇悬乳剂40-50毫升/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治。

  7.4蚜虫防治。小麦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进行防治。可选用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亩或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克/亩或22%噻虫·高氯氟10-15毫升/亩或  22%氟啶虫胺腈20-25毫升/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治。也可与杀菌剂、叶面肥等混配,防病虫害同时兼防干热风。

  8、小麦低温冷害及干热风防治技术

  8.1低温冷害防治技术

  8.1.1对冬麦田进行镇压,适时中耕松土,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增强抵抗“倒春寒”灾害能力。

  8.1.2加强冻前防控。在“倒春寒”发生前,进行叶面喷施微肥、植物抗寒剂、低温保护剂、防冻剂等,同时合理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地块可灌一次水,起到稳定和提高地温的作用;此外,也可在田间采取烟熏措施,防止霜冻。

  8.1.3叶面喷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或益施帮或黑金全补等生长调节剂和微肥,可增强抗寒力。

  8.1.4加强灾后补救。发生“倒春寒”冻害麦田,寒潮过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情况,对叶片受冻或主茎幼穗冻死率10%以内的麦田,不必施肥;对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5-7公斤;对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10公斤;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作物防旱保水剂(黄腐酸制剂),促进恢复生长。

  8.2预防干热风技术。小麦进入灌浆至成熟阶段,连续高温天气易形成干热风造成小麦早衰、穗粒重下降,预防措施一是及时浇好麦黄水,二是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腐殖酸类叶面肥,增强抗旱能力。

  9、适时收获

  在蜡熟末期适时组织抢收,防止收获过早或过晚影响产量。严格落实小麦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收获过程中损失率不得超过2%,籽粒破碎率1.5%以下,籽粒含杂率2%以下。收获后及时晒干扬净,水分≤13%及时入库仓储。

  (二)乌苏市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春麦种植乡镇。春小麦种植以早熟、中早熟强筋、中强筋高产品种为主,兼顾中筋超高产品种。

  2、播前准备

  2.1选定地块。一是要选择集中连片、平整度高,灌水渠道和机耕道路配套,优先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高标准农田。二是要选择盐碱含量轻(全盐量≤6.0克/公斤)、没有明显盐碱斑,通透性与保水保肥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15克/公斤)、有效养分含量高的沙壤土或壤土地。三是要选择水源有保证、滴灌设施配套、整地播种机械齐备、物化投入有保证的农田。

  2.2施肥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小麦播种质量、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和出苗后的生长发育。

  2.2.1施足基肥。犁地前,均匀施足基肥。耕翻前施腐熟农家肥2.5--3方/亩或商品有机肥  100--150公斤/亩、尿素(纯N含量46%)8--10公斤/亩、磷酸二铵(纯P2O5含量46%,纯N含量18%)20--25公斤/亩、硫酸钾(纯K20含量50%)5--8公斤/亩。施其他肥料时,施肥量要按肥料纯量(纯N、纯P2O5、纯K20)换算。施肥时,做到撒施均匀、不留死角。

  2.2.2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后,及时进行犁地,要求扣垡严实、不漏茬,犁地深度25--30厘米;犁地后适时进行旋耕耙磨,耙磨深度10--15厘米,建议先使用条耙细碎土壤,后使用平土框等平地装置对角平整土地,做到土壤平整、土粒松碎、无明暗坷垃,田间清洁,达到“齐、平、松、碎、净”五字标准,达到待播状态。精细整地必须保障麦田平整度高,播前镇压,紧实度一致,上虚下实,确保播种深度一致。

  “顶凌播种”地块应在前一年秋季整好地成待播状态。

  2.3选种备种。选择优良品种:提倡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具有品质优良、耐旱、抗病抗倒、抗干热风、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高产潜力的优质高产品种。可选用新春41号、新春51号、粮春1354。

  备足高质量种子: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良种标准,即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13%;适期播种按24--26公斤/亩播量备足种子。

  种子处理:使用商品包衣种子,从源头预防病原传播。

  2.4滴灌带选型。选择正规厂家的滴灌带。滴灌带滴头流量、滴孔间距应根据土壤质地不同而有所区别。壤土及黏土地,选择滴头间距20厘米,滴头流量2.2—2.6升/小时的滴灌带;轻壤和砂壤土可选择滴孔间距20厘米,滴头流量2.8--3.2升/小时的滴灌带。

  3、适期播种

  3.1播种期。早播,机械作业即可播种。

  3.2播种量。播种量以24--26公斤/亩为宜,最高播种量不超过35公斤/亩.

  3.3播种。使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播种,可选用不同播幅(如:180厘米、360厘米、420厘米、480厘米等)、不同行距(如:15厘米等行距、15厘米宽窄行、13.8厘米等行距、13厘米等行距等)的悬挂式播种机。结合播种未施底肥地块带种肥磷酸二铵20—25公斤/亩,必须种肥分离,施肥深度8厘米左右。

  15厘米等行距播种:要求滴灌带铺设与播种同步一次完成,具体按照1带4行、间隔60厘米、埋深1.5--2厘米、顺播种行向铺设,滴头向下,迷宫花朝上,确保布管顺直、深浅一致、覆土均匀,滴灌带连接到支管,尾部打结埋入土中固定,防止滴灌带随风漂移。为确保滴灌带首尾压力一致,在滴灌带较长时,建议用卡子在合适位置卡死,禁止2个支管间串水,

  “缩行增密”播种:将播种行距由原先的15厘米调整为13厘米(或13.8厘米),要求滴灌带铺设与播种同步一次完成。滴灌带铺设按照一带四行,每52厘米铺设一条滴灌带(小麦行距13厘米);或每55.2厘米铺设一条滴灌带(小麦行距13.8厘米)。播种量较15厘米行距增加15%左右。

  播种质量:要求播种深度3--4厘米,播种深度合格率不小于75%,做到定量下种、落籽均匀、深浅一致、播行端直、接行准确、不重不漏、到边到头、覆土严密、镇压严实,确保一播全苗。

  采用“干播湿出”播种的地块需抢时滴出苗水:播种后立即进行主管、副管、三通和毛管等地面滴灌系统的连接工作,做好地头毛管折套埋压处理工作,及时完成地面管道安装和滴水试压,做到毛管无喷漏,连接处无渗漏,主副管无泄漏和压力指标稳定。保证在播后48小时内滴出苗水,滴水量20--30方/亩,含盐碱地块要同时加滴腐殖酸水溶肥或盐碱改良剂,3—5天后视墒情可补滴水一次,以保出全苗。

  底墒不匀地块及时补出苗水:依靠雪墒出苗地块,如墒不匀或不足,应在播种后2--4天内及时补滴出苗水,以确保全苗。

  4、田间管理

  4.1基本要求。滴水滴肥应把握的原则。滴施水溶性化肥,增加滴水滴肥频次以有效调控麦苗健壮生长,预防起身拔节期旺长和灌浆期倒伏以及后期脱肥早衰。未施基肥(化肥)地块适当增加水溶性化肥比例。滴水次数与滴肥总量指标。一般滴水7—10次,其中包括二叶一心期1次,拔节期2次,孕穗开花期2次,灌浆期2--3次;滴肥52--67公斤/亩,其中尿素33--40公斤/亩、滴灌一铵或二铵10--14公斤/亩、硫酸钾6.5--8公斤/亩,磷酸二氢钾3—5公斤/亩。

  4.2滴水滴肥

  4.2.1二叶一心期滴水滴肥,滴水量30--35方/亩;可结合滴水滴施尿素5公斤/亩。

  4.2.2拔节期滴水滴肥。滴水2次,每次滴水量35--40方/亩;第一次滴水追施尿素10--12公斤/亩、含腐殖酸水溶肥2公斤/亩;第二次滴水追施尿素8--10公斤/亩、磷酸一铵2--3公斤/亩,硫酸钾1.5--2公斤/亩。

  4.2.3孕穗一抽穗开花期滴水滴肥。滴水2次,每次滴水量30--35方/亩;第一次滴水滴施尿素5--8公斤/亩、滴灌二铵或一铵3—5公斤/亩、硫酸钾2--3公斤/亩,第二次滴水滴施尿素5公斤/亩、滴灌二铵2--3公斤/亩。

  4.2.4灌浆期水肥。滴水2--3次,滴水间隔10天左右,每次滴水25--30方/亩。第一次滴水随水滴施磷酸二铵或一铵3公斤/亩、硫酸钾3公斤/亩;第二次滴水随水滴施磷酸二氢钾2--3公斤/亩;第三次滴水随水滴施磷酸二氢钾1--2公斤/亩。另外灌浆期如遇连续高温干热天气,可适当增加滴水次数,以增加麦田湿度、降低土壤温度,预防干热风灾害。

  5、适时化控化除

  5.1化控

  5.1.1化控时间:应选在四叶期至拔节初期,选无风晴朗天气喷施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5.1.2化控药剂及用量:建议用50%矮壮素乳油  250--300克/亩或用5%的调环酸钙10克+25%的甲哌鎓10克或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60毫升/亩或用抗倒酯悬浮剂20--30毫升/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喷施1--2次,每次间隔7—10天,防止后期倒伏。

  注意:三唑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气温过低时不建议使用,正常情况下不建议加量使用。

  5.1.3化控作业方式:可采用人工或无人机飞防作业,做到药量准确、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无人机化控作业,要掌握好配药浓度,设置合理的飞行高度、速度与作业幅宽,以达到精准用药、提高化控效果的目的。

  5.2化除

  5.2.1化除时间:化除时间应选在小麦拔节前进行。

  5.2.2化除药剂及用量:防除禾本科杂草建议用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或5%唑啉·炔草酯乳油60--80毫升/亩或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60--80毫升/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除阔叶杂草,建议用  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7克/亩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6毫升/亩,兑水30公斤喷雾;防除禾本科与阔叶杂草,建议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9.4--12.5克/亩+4%啶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5毫升/亩或  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7克/亩或 7%双氟·炔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50--80克/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

  5.2.3化除作业方式:大型拖拉机开展化除作业。

  注意:除草剂最好不要用无人机喷施,容易产生药害。

  6、防治病虫害

  春麦田病虫害发生种类与冬麦田相似,主要有小麦锈病、白粉病、黑穗病及麦蚜、皮蓟马等病虫害。通过种子包衣可有效预防和防治根部病害和黑穗病,小麦生长期应及时关注农业技术部门发布的病虫害测报信息,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动态进行科学防控。

  6.1锈病、白粉病防治。坚持“发现一点、控治一片”的防治策略,防止扩散蔓延。在发病初期,用25%丙环唑20毫升/亩或11.7%丙环·嘧菌酯30毫升/亩或19%啶氧菌酯·丙环唑70--80毫升/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治,视发病情况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天,轮换交替使用药剂。

  6.2赤霉病防治。坚持“见花打药、适期防治”,若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或抽穗不整齐生育期不一致,在第一次喷药5--7天后再喷一次,以加强药剂防治效果。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亩或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5毫升/亩或  20%氟唑菌酰羟胺40--50毫升/亩或48%氰烯戊唑醇悬乳剂40--50毫升/亩,兑水25--30 公斤喷雾防治。

  6.3蚜虫防治。小麦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进行防治。用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亩或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克/亩或  22%噻虫·高氯氟10--15毫升/亩或 22%氟啶虫胺腈20--25公斤/亩,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治。

  6.4小麦皮蓟马防治。可选用20%呋虫胺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或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0--50毫升/亩或22%噻虫·高氯氟微囊--微囊悬浮剂10毫升/亩,兑水30公斤喷雾,间隔5--7天防治1次,防治1--2次,交替使用药剂。

  7、一喷三防

  强化“一喷三防”工作,根据当地重点防治对象,选用适宜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各计各量,现配现用,均匀喷洒,防旱、保粒、增重;在小麦灌浆期进行2-3次,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150—200克/亩+0.01%芸苔素内酯7-10毫升/亩,兑水30公斤进行喷雾。

  8、适时收获

  在蜡熟末期适时组织抢收,防止收获过早或过晚影响产量。严格落实小麦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收获过程中损失率不得超过2%,籽粒破碎率1.5%以下,籽粒含杂率2%以下。收获后及时晒干扬净,水分≤13%及时入库仓储。

  (三)乌苏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利用乌苏市丰富的光温资源和灌溉条件,通过密植栽培、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精准调控实现高产。选用耐密高产品种、增密种植、精量播种与滴水出苗、化学除草、化控防倒、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粒收等关键技术,实现玉米大面积增产增效。

  产量目标:收获穗数7000—8000穗/亩,单穗粒数500—700粒,千粒重330—350克,单穗粒重180—200克,产量1200—1500公斤/亩。

  品种选择:≥10℃积温2500—2800℃的区域种植中早熟杂交种,主导品种新引M751、先玉1619、九圣禾2468、登海605,示范品种和育187和华西948。

  施肥整地:施足基肥,耕翻前亩施有机肥2.0-3.0吨或颗粒有机肥50—100公斤、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15—18公斤、硫酸钾5—8公斤、锌肥1—2公斤,犁地前均匀撒于地面,结合秋翻施入犁底层。耕深30厘米,播前对翻耕地块用旋耕机、驱动耙、联合整地机等机械进行适墒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视品种熟期和耐密性确定,中晚熟杂交种一般7000—7500株/亩;中早熟杂交种7500—8000株/亩。

  导航精量播种:带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和精量点播机,能一次完成施肥、铺设滴灌带、覆膜、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

  滴水出苗:播种后当天即可连接田间支管和毛管,达到随时滴灌状态。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尽早滴出苗水。滴水量以15-30方/亩为宜,确保出苗率在95%以上。

  中耕:机械中耕,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地温,消灭杂草,调节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并促进根系下扎。中耕作业刀具距玉米植株10厘米,中耕深度10—15厘米,中耕作业无明显伤根,伤苗率小于3%。出苗显行后2—3展叶第1  次中耕,5—6展叶第2次中耕。

  化学除草:整地前用100—120克/亩乙草胺兑水30—40公斤/ 亩,均匀喷洒土壤表面。玉米3—5叶期,用烟嘧磺隆+莠去津+  硝黄草酮或硝黄草酮+苯唑草酮等复配除草剂进行喷雾处理,剂量按说明书要求配置。

  注意:除草剂最好不要用无人机喷施,容易产生药害。选择无风晴朗的天气,喷头要带定向导流罩防止漂移。

  化控防倒:玉米6—8片展叶期,用羟烯乙烯利、玉黄金、吨田宝等玉米专用生长调节剂兑水30—40公斤喷雾化控,具体用量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要求。

  病虫害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主要预防玉米螟、白星花金龟、双斑萤叶甲以及各种叶斑病的发生;开花吐丝期后10—15天,主要预防蚜虫、双斑萤叶甲、茎腐病、穗腐病,以及各种叶斑病的发生。杀菌剂主要选择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菊酯等内吸传导型杀菌剂;杀虫剂主要选择康宽、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广谱性杀虫剂。

  水肥精准调控:根据玉米需水、需肥规律进行合理灌溉与施肥,

  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水肥决策表

  单位:立方、公斤

灌水施肥次序

时期

灌水量

纯氮N)

P₂O5)

纯钾K2O

1

出苗水/种肥

25-30

/

5

/

2

8—9展叶

25-30

3

1.5

1.5

3

12—13展叶

30-35

5

2

1.5

4

18—19展叶吐丝

35-40

5

1.5

1.5

5

吐丝后5

35-40

2.5

1

1.5

6

吐丝后15

35-40

2.5

1

1.5

7

吐丝后25

30-35

2

1

1

8

吐丝后35

30-35

2

1

/

9

吐丝后45

30-35

1

/

/

10

吐丝后55

20-25

1

/

/

11

吐丝后60

10-15

/

/

/

12

总量

340-360

24

15

8.5

  适期收获:籽粒直收需要田间站杆至籽粒含水率降至 28%—30%时进行采收。

       玉米密植滴灌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作业历(参考)

  (四)乌苏市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产量目标:平均单产水平>130公斤/亩,品质纤维绒长>30mm、比强度>30cn/tex。

  2、种植模式选择:推广一膜6行66+10cm,种植密度13000—15000株/亩左右;一膜4行71+10cm,种植密度11000—13000株/亩左右。或一膜3行76cm  机采棉种植模式,种植密度9000—11000株/亩左右。

  3、品种选择:选择推广早熟、优质、高产、稳产、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宜机械采收的高产品种。品种结铃性好、铃重5.5—6.5g、衣分>40%、枯萎病指<12、黄萎病指<30、纤维长度≥30mm、纤维断裂比强度≥30cN/tex、第一果枝高度>20cm、含絮力好、脱叶落叶性好。选用生育期120-125天的早熟品种,品种集中成熟性好,霜前花率85%以上。

  4、播种期管理:推广精量播种、干播湿出技术。精量播种做到单粒穴播、空穴率控制<5%、播种深度控制2--3cm、覆土1—2cm。

  力争实现一播全苗,4月下旬至4月底出苗。做到适期播种,5cm地温连续3天稳定通过12℃时播种,播种期为4月10-25日,播种质量做到铺膜紧实,覆土严实,下种一致,采光面宽;播后以查、补为主,辅之天气过程的管理,防雨后板结和次生盐渍化。

  5、苗期管理:做到壮苗早发、蹲苗壮根,协调好地上与地下关系,打好丰产基础。以化调和中耕等机械物理调控措施为主,辅之以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的管理。根据棉花株高、生长量、高宽比、出叶速度调控,苗期主茎日增长量在0.4-0.5cm、叶龄日增长量大于0.26片、4-5叶期宽高比2.5-3、叶色鲜绿油绿为宜,防旺长、僵苗、晚发、高脚苗,做好棉蓟马防治。

  6、蕾期管理:做到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搭好早架、基础架、稳架、丰产架子。在化调、机械物理调控、叶面调控基础上,做好头水头肥管理,防治好蕾期蚜虫、盲椿象。协调好营养和生殖生长,现蕾时高宽比1:1,在6月底7月初,果枝数平均达到7-9台,主茎日增长量每天为1.26cm左右,盛蕾期株高45cm左右,开花时株高55cm左右,主茎节间长度平均5cm左右,叶龄日增长量大于0.2片。群体结构均匀。

  7、花铃期管理:做到协调开花、成铃进程,降低蕾铃脱落,塑造合理群体结构。综合运筹好肥、水、化学调控、打顶等管理技术,实现6月下旬开花,7月中旬开花至中部,8月初花开到顶,伏前桃、伏桃、秋桃比例控制在2:7:1,花铃发育与6-8月光热充足时期同步,多结优质桃。群体封行期推迟到8月上旬,棉花大行似封非封,有缝隙,群体稳健,田间通风透光好,病虫害少,脱落干蕾烂铃少。实现带桃入伏,伏桃满腰,秋桃盖顶的管理目标。

  8、后期管理:做到群体通透性和叶功能好,吐絮进程合理。合理运筹好肥水和化学调控,特别是停水停肥和打顶后的化控管理,保持正常叶功能,棉田不早衰也不贪青、晚熟,8月下旬棉田见絮。

  9、全生育期关键技术:

  9.1水肥调控技术: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水肥调控技术。膜下滴灌技术需设计好灌溉定额、滴灌量、滴灌时间、滴灌制度(频次、强度)。滴水出苗棉田当膜下5cm地温稳定通过12℃以上时滴出苗水,亩滴水量20m3-35m3,滴灌9-11次,根据土壤质地因地制宜灌水。棉田亩施肥总量:有机肥1000kg以上或油渣100kg,氮肥(N)22kg-24kg、磷肥(P2O5)10kg-12kg、钾肥(K2O)6kg-8kg,根据土壤情况补施锌、硼肥。

  9.2人工打顶技术:人工打顶棉田,按照“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高到均不等”原则打顶,打顶适宜期一般为6月28-7月5日,封顶稳定后,保证水肥供给,保障顶部成铃,防止封顶剂对顶部成铃的影响。

  9.3脱叶催熟技术:推广应用脱叶催熟技术,包括脱叶剂施用技术、脱叶剂配套技术,保障喷药后15—20天,脱叶率>90%,吐絮率>95%。8月底至9月5日开始喷洒脱叶剂。田间吐絮率达到30%以上,上部铃的铃期达到40天-45天时为最佳喷雾时期。选择无人机或农用机械喷施。常用脱吐隆(11—13ml/亩)+伴宝(50ml/亩)+乙烯利  (70—100ml/亩)或者噻苯隆(50~80 ml/亩)+40%乙烯利(50~100 ml/亩)喷施。

  9.4全程化控技术:推广棉花全程化控技术。苗期、蕾期、花铃期的壮苗壮根化调,促早化调,塑型化调,协调营养与生殖生长化调,增蕾保铃化调,控旺促弱化调。一般使用缩节胺进行化控,每次化控在滴水前的3—5天。

  苗期化控2-3次,亩用缩节胺1-1.5g,分别在1-2,3-4,5-6片真叶时进行化控,做到蹲苗壮根稳长;蕾期化控2-3次,亩用缩节胺1.5-3g,分别在现蕾期(5月20-30日,6-7片真叶)、盛蕾期(6月10日左右,第四台果枝,头水前后)和始花期(6月20日左右)施用,协调好棉花营养和生殖生长,构建好基本产量架构;花铃期化控2-3次,每次亩用缩节胺3-5g,打顶后一周(7月上中旬)和7月下旬各喷施一次,用量为8—10g。主要结合水肥栽培和棉花枝尖发育特点,对棉花个体、群体结构进行定向调控。

  9.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保护天敌,减少病虫草的危害。预防为主,早发现早防治,选用抗病虫品种,种子包衣,加强棉花水肥管理,利用天敌,增益控害,推广生物农药,隐蔽施药,用药对路,交替用药。病害重点做好枯萎病、黄萎病、苗病和铃病的预防,虫害重点做好棉蓟马、棉蚜虫、棉铃虫、盲蝽象、棉叶螨的防治,草害重点做好龙葵等杂草的防治。

  9.6适时采收:脱叶剂喷施20天以后,脱叶率达到90%以上,吐絮率达到95%以上,即可进行机械采收。要求采收平均损失率小于4%,其中:挂枝损失0.8%;遗留棉1.5%;撞落棉1.7%。杜绝残膜、异性纤维等混入。采收过程中注意田间防火,任何人不许在作业区内吸烟,夜间不许用明火照明。推广具有打包功能的采棉机,避免收获的棉花堆放在田间地头,防止田间残膜混入棉花内。

  乌苏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2月7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